牛郎的天空 > 穿越历史 > 狗洞谋士 > 第103章
  邹子一时气结语塞。
  不远处俞嬴笑道:“既然君上这么笃定等‘鲁国新君得立’,会‘两国盟誓再申友邻之好’,那咱们等着便是了。这‘义’与‘不义’,既看齐国怎么做,也看鲁人受不受。便如从前燕惠公时,我国发生内乱,惠公出奔,齐国晋国帮我国平乱,送惠公回国,燕感激齐国晋国,与两国再申友邻之好,这便是‘义’。”
  俞嬴话音一转:“若鲁国新君不认齐国是去帮忙平叛的,不与齐国盟誓——齐国此次兴兵,怕是就不那么名正言顺了。若是那样,还望君上对这上书中说的‘元凶’,能秉公直断才好。”
  齐侯看俞嬴:“善!”
  齐侯又看邹子:“先生以为呢?”
  邹子懂俞嬴的意思,若鲁国胜了,新君自然不会跟齐国盟什么誓,只是鲁国对齐国……
  邹子叹息,点头。用胜败定‘义’与‘不义’,这还是邹子一生中的头一回。邹子在内心感慨,大约自己是真的不合时宜了。
  全程,田向在齐侯身后都神色淡淡的,没有说话。
  令翊也只静静站在俞嬴身旁,只看站的位置,便知道他们是一起的。
  众人从宫门前散去。
  第65章 泮宫内辩诘
  不过旬月,传来消息,齐军前锋被伏击,小败于鲁。鲁国新君立。鲁侯奋·命鲁军集于鲁南,抗击齐军。又魏国出兵,借道于宋,已至鲁国梁父。
  知道伐鲁之事已是难以成功,齐侯无奈,只得令齐军撤退。
  与齐军战败的消息同时到临淄的,还有墨家矩子田襄子。
  齐国伐鲁,有墨家弟子助鲁守城,并传讯于在秦国的矩子田襄子。田襄子奔临淄,本是来劝说齐侯罢兵的。但因鲁国早有准备,又有魏人相助,齐师败退,田襄子也就不用去劝齐侯了。
  田襄子之“田”跟齐国田氏没什么关系,他是宋人。几年前,墨家前任矩子孟胜和一百八十义士为楚国阳城君守城而死,田襄子继任为矩子。
  这位矩子四十余岁,身材高大,面容坚毅,如大多墨者一样,穿着粗陋短褐,腰间挂着一柄长剑。他继任时间不长,墨家人又总是来如影、去如风的,许多人都没见过这位矩子。他在泮宫出现,颇引起些轰动来。
  今日正是泮宫中诸家辩诘的日子。
  因有多家贤者在,人格外多,院子中几乎插脚不下。诸人却还是为矩子和墨家弟子们让出一块地方来。
  鲁人抗齐,齐师战败撤退,之前邹子与齐侯在齐宫门前理论的“义”与“不义”,已不言自明,但并没见齐侯对田原这个“元凶”有什么惩处。那些在上书上签了名字,特别是跟随邹子去宫门前的士人们不免议论纷纷,故而今日辩诘就与“攻伐”有关。
  儒家以邹子为首,主张的是看攻伐符不符合仁义之道。如先前山戎侵扰燕国,齐桓公为燕国伐山戎、征孤竹,便符合仁义之道,是义战。如十几年前魏国伐楚,占大梁、取襄陵,如几年前赵国伐卫,如齐国去年伐燕,今年伐鲁,都是为了攻城略地,是不义之战。
  墨家田襄子道:“听说这次齐国伐鲁便是以‘伐不孝不悌’这样的‘仁义之道’为名。如果这次齐军攻打进了鲁国都城曲阜,平定了鲁国诸公子之乱,助鲁国立了新君,未取鲁国一城一邑,那么齐国此次伐鲁在邹子看来,是否就是‘义战’?
  “可是这‘义战’与‘不义之战’,齐军都是一样地破坏鲁国城池,杀死无辜鲁人,让鲁国破败不堪,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?先生所谓‘仁义之道’,不过虚浮之名耳。
  “凡是攻伐,便无义与不义之说。故而我墨家说‘非攻’,只有守国守城之战方为义战。”
  邹子道:“不然。昔者,‘文王以文治,武王以武功,去民之灾。’去民之灾,得民之心,即为仁义。齐国伐鲁,若鲁人悦,箪食壶浆以迎齐师,便为仁义之战;若如当下,鲁人不悦,抗齐师于边邑,便非仁义之战。”1
  两位大贤就义与不义、攻与非攻辩诘起来,各有各的侧重,各有各的道理。
  崇信黄老的陶子行则秉持老子“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”,认为穷兵黩武只会带来灾祸,所谓“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”2
  有一个大约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笑起来:“诸子谈论仁、义、道,说得着实好,可却不曾睁开眼看看这几百年来的天下大势。当年周王分封八百诸侯,到如今尚存者不过二十许,几十载乃至百载后,又有多少?”
  这年轻人的话引起一片骚动。
  年轻人不理骚动的人群,昂然道:“日后天下必再归于一!不征伐又如何归一?如今征伐之苦为归一途中之必然也。因征伐之苦,用仁、义、道这些虚浮之理阻挠征伐、妨碍一统,便譬如虫蚁之欲撼巨木,不自量耳!”
  大贤们皱眉,却没有人斥责这个年轻人。辩诘便是这样,辩的是道理,不因辩者身份地位而有别。这个年轻人大约习的是刑名之学或是游说之术,更甚或是兵家弟子,故而极力为攻伐辩解,但他说的天下大势,确实也有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