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的天空 > 穿越历史 >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> 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节
  铁铉眉头一抬,心中激动了一把。
  没听明白“日后本就是兵部尚书”的隐藏含义,只感觉到了一点,自己用不了多少年,便会升迁到兵部尚书!
  “还请皇上示下。”
  铁铉强忍喜悦说道。
  朱允炆问道:“你在都督府,想必也知道大裁兵一事吧。你认为,朕的命令可有不妥之处?”
  铁铉看着朱允炆,犹豫起来,最终说道:“臣认为皇上此举,有所妥,也有所不妥。”
  “哈哈,不用顾忌,详细说吧,朕不会怪罪。”
  朱允炆给了铁铉一个定心丸。
  铁铉肃然回道:“皇上,裁兵十万,可节省大批物资与军饷,有利国本,且十万名额,看似虽众,但却并不会动摇京营实力,多是去除老弱与空额。”
  “还算是了解朕的打算,那不妥之处呢?”
  朱允炆问道。
  铁铉直言道:“裁兵十万,受损最大的是国之勋贵,一旦他们不满,恐生出事端,这是其一。当下藩王在外,手握重兵,陈列边塞,且又是善战之师,皇上此时削弱京营兵力,若藩王坐大,危及京师,恐会多出不少风波……”
  “哦,你认为藩王必反吗?”
  朱允炆饶有兴趣地问道。
  铁铉沉默了。
  这个问题很是重要,也很难回答。
  要知道这些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家人,说他们必反,自己又没有证据,空口白话,如何让皇上信服?
  可若是说他们不会造反,铁铉又认为不可能。
  尤其是当下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,他的野心虽然还不是昭然若揭,但也可窥见一二。
  从朱允炆用遗诏拦住朱棣,不让朱棣入京奔丧便可以确定,朱允炆也认为朱棣是有威胁的。
  铁铉叹了一口气,严肃地回道:“皇上,塞王之中,野心勃勃者,不过燕王、宁王、代王等,其中又以燕王、宁王为甚,臣虽不敢断言,但据臣揣测,若再不行削藩之举,不出两年,燕王恐有动作。”
  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,暗赞一声:
  好厉害的铁铉!
  按照历史的节奏,朱允炆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开始削藩,朱棣建文元年六月造反,跨了两年,实则不到一年的光景!
  铁铉虽在都督府做断事,但目光却并没有只盯着眼中的刑狱之事,而是环顾全国格局。
  如此之人,有全局之目光!
  朱允炆暗暗惊叹,历史上的朱允炆是多么混蛋,不知道任用贤臣,就知道用几个书呆子,错过了几次打败朱棣的机会。
  若是重用铁铉、盛庸、平安、徐辉祖等人,朱允炆可以断言,朱棣根本就走不到京师!
  “朕裁兵十万,只是开始,精兵之策,不止在士兵个体的体能,还在士兵的信念,在武备,后勤等各方面。朕将你提至兵部,是希望你能担负起京营新兵训练之重任。”
  朱允炆严肃地看着铁铉。
  朱元璋时期,设置五军都督府来掌管军队,但为了避免五军都督府权力过大,将领专权,便规定五军都督府虽有统兵权,但却没有调遣权。
  调遣权,收归皇帝所有。
  兵部对军队有任免、升调、训练之权,但却没有统兵的权利。
  一开始,五军都督府权力很大,兵部连个小弟都不配当,直接被忽视,后来,朱元璋几次修改,以“权不专于一司,事不留于壅蔽”,才削弱了说五军都督府,赋予了兵部一定权利。
  训练新兵的事,虽然五军都督府必然参与其中,但负责主导的,还是兵部。
  铁铉终于明白了朱允炆的想法,站起来,挺直身躯,肃然喊道:“臣定不负天恩!”
  朱允炆从桌子拿了一份文书,递给了铁铉,说道:“这里是朕拟定的新兵之策,你回去之后好好研读,给朕一份完整的可行的练兵方略,此事,可与兵部、魏国公等人共同商议。”
  铁铉施礼之后离开,返回兵部,将文书放在桌子上,有些不以为然。
  皇上能懂什么练兵之策?
  要训练新兵,还是需要靠兵部、五军都督府的人群策群力,一起想办法才是。
  毕竟是皇帝的劳动成果,不看一眼也对不起皇上大人的辛勤劳动,铁铉并没有抱什么希望,打开文书一看,顿时站了起来,越看,面色越是凝重,最后直接一拍桌子,喊道:“皇上,神人也!”
  茹瑺皱了皱眉,看了一眼铁铉,心说,你小子就算是讨好皇上,也不应该在兵部大堂吧?
  谁知道铁铉连忙拿着文书跑了过来,递给了茹瑺。
  茹瑺看了看,看了又看,猛地站起来,一拍桌子,喝道:“皇上,神人也!”
  第十三章 新兵之策与商业之困
  严格意义上来说,朱允炆对于新兵训练是一窍不通的,但作为皇上,不需要精通细节,那是大臣需要做的,皇上只需要高屋建瓴,统筹大局便可以了。
  凭着后世的眼光,加上历史的底子,朱允炆草拟了一份完整的训练方案。
  方案分为五个部分:体能训练、思想建设、战阵布置、装备更新、特种兵建设。
  其中夹杂着从电视电影中学习到的特种兵训练之法,古代战场军事指挥之法,古代优秀将领训兵之法等等。
  体能方面自然不必说,在这个冷兵器为主的大明王朝,士兵个人的体能、素质与战斗力,直接关系着战场的胜负。
  强化体能训练,这是必然的。
  总不能用走三步大喘气,走十步就倒地的兵去打仗吧?
  思想建设上,朱允炆不敢提什么共产主义,想来想去,灌输马列主义最好的结果,那便是自己被打倒,还是算了。
  作为帝王,那就从帝王的角度出发,尊重客观事实,这叫唯物历史观。
  没有马列信仰,咱可以宣扬“马革裹尸”的英雄精神,宣传“精忠报国”的爱国精神,宣传“为君王分忧,以靖四海太平”的国家精神。
  辅助以晋升官职,惠及子孙的奖励,足以让士兵心甘情愿地为朝廷卖命。
  战阵布置方面,朱允炆并没有讲太多,这方面毕竟是武将专长。但在这里,朱允炆还是将“不同兵种”配合的构想提了出来,并主张演练新的战阵与战法。
  装备更新的问题,朱允炆尤为重视。
  没错,明代初期已经有枪支弹药了,但这个时候的长枪名字叫火铳,短枪叫手铳,但这玩意射程实在有限,几十米到百米之间。
  而且打一枪之后,需要重新装填才可以发第二枪,很难形成完备的火力网。
  百米的射程,对于快速冲击过来的骑兵而言,你还没打两枪,人家挥舞着马刀就杀过来了。
  至于火炮方面,虽然“佛郎机”现在尚未传入大明,但大明还是有一些火炮的,比如神铳车炮、大将军炮等。
  这东西还可以,射程更远,可以达到三公里,甚至突破了四公里。
  不过这玩意是一堆铁疙瘩,动不动就是两百到四百斤,这个时候大明又没有卡车火车运输,也没有柏油路,一场雨下来,道路泥泞,谁能带得动这玩意。
  再说了,战争需要速度,快速穿插,快速机动,你带着个大炮,光等你,一天能跑几里路?
  所以说,这玩意在大明多数用于守城,或者是包围了敌人城池之后,运过来大炮,把城门轰开。
  将其作为一类独立兵种,编配到战阵之中,此时是不存在,
  现在,朱允炆明确要求了,不仅要组建火铳队,还要组建大炮队,还起了个响亮的名字:
  火炮部队。
  至于特种兵方面,朱允炆的要求更严格,要求在四十万京营大军中,选拔四千精锐进行特训,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。
  兵部尚书茹瑺看着这一份近万字的文书,手微微颤抖起来,抬头看着铁铉,只见铁铉脸上的震惊之色尚未消退,满眼都是钦佩与赞赏。
  “这,真的是皇上所作?”
  茹瑺不敢想象。
  当今皇上,真若有如此见地,那大明文昌武盛,将会出现!
  真正的盛世,也将来临!
  而到时候,自己的名字必然会留在史书之上!
  铁铉逐渐恢复了镇定,重重点了点头,忍不住地赞叹道:“皇上此举,必然可行,强军之道,也必然在我等手中完成。我现在才明白,这才是皇上裁军十万的真正底气!”
  茹瑺低头看了一眼新兵之策,微微摇头,说道:“我茹瑺作兵部尚书近十年,从未听闻过如此真知灼见。如今皇上先是推行内阁,整肃朝纲,又是推行新兵之策,锤炼新军。看来,我们这位皇上,所虑极远。”
  铁铉将文书收了起来,严肃地茹瑺,说道:“此事,还需与魏国公商议。”
  “魏国公?只有魏国公?”
  茹瑺吃了一惊。
  铁铉看着茹瑺,也陡然明白了过来。
  按理说,皇上虽然信任魏国公徐辉祖,但也不应该嫌弃曹国公李景隆才是,但皇上,竟丝毫没提起过李景隆。
  这意味着,李景隆并不得圣心。
  铁铉微皱眉头,说道:“我等遵圣上旨意便是,至于其他,并非我兵部可以过问。”
  五军都督府的明争暗斗,还波及不到兵部。
  铁铉并不想参与其中,只想尽早细化新兵之策,训练京营大军。
  武英殿,偏殿。
  朱允炆按照记忆,将世界地图简单地绘制了一番,看着南美洲的方向,目光又转向了欧洲方向。
  洪武三十一年,也就是公元1398年。
  但丁、彼特拉克、薄伽丘大概去世了几十年了,欧洲的文艺复兴还在继续。
  英法百年战争应该还在打吧?
  欧洲资本主义萌芽,再过几十年,大航海时代便会拉开帷幕。
  留给大明的时间,并不多了。
  朱允炆清楚,若是不重视海军,不重视航海,四百多年后,中国便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到那时,外国人在中国的大地之上,烧杀抢掠,为所欲为!
  这样的历史,朱允炆不想再让它发生。
  只是,想要远航可不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