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的天空 > 穿越历史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71节
  自古以来,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还真是不多,如西汉的梁孝王、卫青等。
  文安之逐渐也坦然起来,他知道,自己的使命终于完成了。
  听着两侧军阵将士高呼“万胜”,心中恍惚
  其中不少都是他这几年辛辛苦苦拉扯供给训练出来的右军,和骑军兵马。
  说起来,虽然说“鞠躬尽瘁,有肖诸葛”,但文安之本人一开始,其实并非什么允文允武的“卧龙之才”。
  恰恰相反,他天启二年,三十岁中进士,却只是二甲挂车尾,也没啥经天纬地之才,在庶吉士、翰林院消磨无数大好时光,最后只落得个南京国子监司业,直接被踹到政治边缘。
  从此就在国子监教了十几年书,好不容易熬到南京国子监祭酒,然后就因为得罪权贵,罢官免职。
  直到弘光朝,江山沦陷之际,也不过一个没实权的“太子詹事”。
  他无心功名,不喜交际,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情,不过教书育人。
  直到弘光元年,江南沦陷
  一片腥风血雨之中,眼睁睁看着自己许多曾经的学生先后殉国
  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国子监祭酒,一路往南,见到了正在肇庆扶持朱由榔的瞿式耜。
  “如今湖广板荡,孔有德十数万大军步步逼人,眼见就要全部沦陷,牧游(堵胤锡号)那边独木难支,不知汝止(文安之字)兄你……”
  “固所愿也,不敢请耳!”
  “天启二年进士。改庶吉士,授检讨,除南京司业。崇祯中,就迁祭酒,为薛国观所构,削藉归……隆武二年六月,安之谒世祖于梧州。安之敦雅操,素淡宦情,遭国变,绝意用世。至是见国势愈危,慨然思起扶之,乃就职。”——《后明史 ,大臣第六,文安之列传》
  第14章 乡校议政
  光烈八年,五月初一
  天子下诏,正式答复,允许原川、陕、晋三省总督,兼督理西路军军务,兼光复右军、骑军都督长史,东阁大学士文安之致仕。
  并在此之前,加授文安之中极殿大学士衔,并授太傅,赐银万,锦、帛、绢各三百匹,令西安府、成都府、荆州府(文安之故乡)敕建功德牌坊,荆州府、南京敕建宅邸。
  御前司仪仗,以三公之礼,礼送归乡。
  这个待遇可是真的不得了
  其他还好说,什么中极殿大学士,虽然级别高了点,但也算阁臣退休的常见待遇。
  主要是这个“太傅”……
  注意,不是太子太傅,而是太傅!
  这是两码事,太子太傅,从一品,相当于太子的老师,与太子太师、太保,以及太子少师等,并称为“三师三傅”,是一种明代内阁阁臣的常见荣誉。
  比如瞿式耜此时就是太子太师。
  但去掉前面的“太子”两个字,就显得惊世骇俗了
  不难理解,太子太傅,是太子名义上的老师,那去掉太子二字,太傅是啥角色,就不言而喻了……
  在有明一代,甚至自唐代以来的近千年间,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就是文官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,没有之一。
  《百官志》称其为“三公”,足以表明其含金量。
  大明上一位获得如此荣誉的,叫做张居正……
  朱由榔对文安之的礼遇,的确是发乎真心,其夫人范氏,加一品诰命,几个儿子,也早已入仕,辛苦多年,总算是能回老家享天伦之乐了。
  只是让朱由榔比较头痛的是,文安之卸任以后,他才知道对方身上的担子有多大。
  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,实在是有些大了
  先是四川、陕西、山西三地行政主官,然后是光复右军、光复骑军两军都督长史,以及专门沟通叶尔羌方面的工作。
  林林总总,至少得四五个人才够。
  财部右侍郎朱继祚调任山西巡抚,都察院副都御史黄景昉,调任四川巡抚,而最为重要的,日后对西域战略有重要影响的陕西,则是直接置了一位总督。
  至于人选,也十分出人意料,并非从七部、都察院调取,而是由原光复后军都督长史,张煌言出任。
  这一任命,是朱由榔经过深思熟虑的,张煌言是明廷文官当中,最懂军事的存在,甚至在军事指挥上,比起军中不少将帅还要出色,故而放在日后针对叶尔羌、准噶尔问题中,较为关键的陕西,最合适不过。
  至于后军都督长史,则由原后军录事参军朱之瑜提拔接任,此时的后军都督,已经由王翊接任,其人与朱之瑜是至交好友,搭配愉快。
  原本的历史上,王翊在浙江殉国,刚好是在中秋时节,逃亡海外的朱舜水听闻以后,发誓从此不过中秋。
  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  处理完西北事宜,朱由榔并未停下脚步,天子仪驾接着继续折返往东,出潼关,入河南地界。
  如果说陕西,起码在文安之五年多兢兢业业打理之下,逐渐有了些起色,先后迁到西北的几万户移民,再加上鼓励屯垦,勉强算是生机勃发。
  那河南,就真的是赤地千里,自天启年间以来,河南又是洪涝、旱灾、蝗灾,又是民军、官军反复拉锯,又是藩王、朝廷、官僚层层派饷。
  满清入关后,再遭劫难
  如今,早已十室九空
  朱由榔车驾一路所见,自潼关,一直到洛阳城间数百里,村庄零落,寥无人烟,田园荒芜,树木丛生。
  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”
  一路上,偶尔遇到两个刚分配过来的官员,一个陕州知州,一个新安知县,据他们所说,自己治所城池之内,也不过一两千民众而已,至于城外,恐怕也不会超过四位数。
  听到这话,朱由榔算是彻底没了幻想,新安算是靠近洛阳腹地的地方,都这个样子,由此可见,整个河南,能有一百多万人口,就阿弥陀佛了。
  直到洛阳城外,才算有了些生机
  城外的荒废田地已经被零星的农户重新开垦,能看到稀稀拉拉的运输马队,和巡逻治安的衙役、兵卒。
  新上任的河南总督,原礼部尚书朱天麟,已经领着一众文武,出城迎接圣驾。
  河南的治所倒是不在洛阳,而是在开封,但朱天麟肯定是不敢把天子一个人晾在洛阳的,而且却是这些日子,他跑到洛阳这边组织屯田,修理河道。
  朱天麟等一众官员,又扈从圣驾,往开封城而去,在此落脚数日,然后便能转入徐州,乘船南下回京了。
  相较于潼关到洛阳那一带,开封这边情况明显要好上许多
  人口较为殷实些,尤其还有两万多来自东北的移民,刚刚剪了辫子没多久,被打散到开封、怀庆、归德三府几十个县里屯田开垦荒地。
  除此之外,也有部分来自于南直和浙江的移民,他们远道而来,在此重建家园,官府不仅提供种子农具,以及春荒口粮,而且许诺两年免税,三年半税。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朱由榔的心情这才算好了些,在开封的这几天,他先是视察了屯田,毕竟河南作为中原腹心,自古就是农粮大省,这几十年却饱受饥荒之苦,种地乃是此时河南的头等大事,其他都得靠后。
  又询问视察了黄河河道的修缮与维护,最后才跑回开封城中。
  对朱天麟也多加勉励,对方也算是肇庆监国时就跟随的老班底了,能力和忠诚都值得信任,无需多言。
  而在离开开封以前,最后一日,朱由榔却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视察
  开封城南,原周王府别苑旧址,曾经恢弘一时的藩王府邸,早已被战乱毁坏得差不多了,剩下就这间别苑保存比较完整。
  但朱天麟任职以后,却并没有将总督衙门设置于此,而是让了出来
  朱由榔到了开封以后,也没有入住,而是宁愿住在御前司临时搭建的行营大帐之中。
  因为这里,是开封府,乃至于整个满目疮痍河南,第一所皇家小学堂的学舍。
  只是此时,这里却不只是小学所在了,还聚集着大量从河南各地被推举选拔上来的幸存士子,他们将在开封经过总督衙门的考核后,分配各地任职,从而补充各地行政架构的不足。
  以及许多刚刚从江南各小学抽调到北方,支援北方学堂建设的青年教员。
  看见天子仪驾往这边来,所有人都兴奋难言,纷纷出来大礼迎接,却被先过来执勤的为首御前司军官制止。
  “陛下有旨,在列各位,或是来日朝廷栋梁,或是为人师表,为国家所赖,不必多礼,拱手便是!”
  一众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哪里见过这般架势,只觉得那评书里唱的圣君也不过如此吧?
  朱由榔并未穿衮服,只是一袭精致的素色儒衫,仿佛秀才打扮,临着学堂数十外,便下车徒步而来。
  因为他之前在南京时规定过,在大明,但凡学堂之内,不得纵马、乘轿,非年迈德望老人,不得车马叨扰,以示尊崇文教。
  当然包括皇帝
  别苑正中院子里,熙熙攘攘挤了一两百号人,当然不是学堂的学生,因为此时学堂初立,还没开学呢。
  而是从河南各地而来的士子,和南面抽调而来的青年教员。
  面对一张张二十出头,宛若后世大学生般的年轻读书人面孔
  在荒芜的院落中,映衬得格外朝气蓬勃
  再联想到这一路以来,所见的萧条之中,百废待兴景象,与眼前看到的青春面容,于初夏间草木长生,竟有些让人慨叹。
  年过而立的朱由榔,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点老了
  原本打算随便勉励几句的念头竟是强自压下,忽然开口笑道
  “《春秋》有言,‘子产不毁乡校’,今日在列,都是我大明的青年俊杰,未来栋梁,朕知道,你们心中都有千般万般的疑惑,思虑,既然朕在这里,不妨便问出来。”
  “咱们君臣间,就在此来个‘乡人议政’吧!”
  第15章 百废待兴
  朱由榔这话并非凭空而出
  所谓“子产不毁乡校”,乃是《春秋》当中,一个儒家经典的典故。
  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名相,孔子同时代的先贤,孔子曾向其讨教过礼,亦是春秋时期,为数不多能得到孔子赞赏和推崇的政治家。
  当时郑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,即在农闲时期,聚集于当地的学校之中,议论本地执政诸侯大夫的施政好坏。
  时任郑国大夫的然明,对此非常敏感,便向对子产说:“把乡校废除了,怎么样?”
  但子产却拒绝了,反而认为这种传统是值得表扬和坚持的。
  并且留下了一番镌刻青史的名言
  “以议执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;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是吾师也,若之何毁之?”
  这种开明的政治态度,为包括孔、孟在内的一众儒家圣贤所推崇。
  而“乡校议政”,在后世,也被认为是我国春秋时期,古典民主主义政治的体现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