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的天空 > 穿越历史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> 重生明帝,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6节
  不过考虑到毛奇龄那见人就嘴臭的坏毛病,嗯,也许翰林院挺适合他的。
  而夏完淳也的确争气,其人任职的处州府(今丽水)算是浙江最穷的地界之一了,夏完淳在当地积极修缮水利,组织开荒,还妥善的平衡了农桑失调问题,命当地农业生产稳定恢复。
  处州府出产的丝绸、茶叶,一般通过比较近的温州港出口。
  但在这个过程中,夏完淳发现了许多问题。
  他通过对进出口贸易的观察总结,写了详细的记录和反思。
  认为,现在大明的海贸繁荣,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。
  因为大明作为净出口国,而且又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,长此以往,很容易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。
  古人虽然不知道“通货膨胀”这个词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了解这种现象。
  早在汉代,就已经有对类似现象的认识了。
  具体体现,就是“银贱铜贵”。
  而应对的方法上,夏完淳却显得比较激进。
  他认为应当先从货币上下手,必须要把白银变成外汇,和本国货币脱钩。
  而手段就是发行纸币。
  大明是发行过纸币的,也就是臭名昭着的“大明宝钞”。
  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所以说,这个想法看起来是比较激进的。
  张同敞坐在炭盆旁,细细看完夏完淳的奏章。
  夏完淳这个六品通判的奏章能进朱由榔的桌案,其实就已经表明内阁方面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了。
  毕竟按照制度,虽说七品知县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上奏疏,但不是所有奏疏都会递到皇帝手里。
  一般情况,至少也得各省布政使司的奏章,才有天子亲自批示的必要。
  看完后,张同敞沉吟片刻道
  “理是这么个理,但得慢慢来,直接发行纸币,不妥。”
  朱由榔赞同颔首
  “嗯,事缓则圆,以前的大明宝钞实在是把纸币的名声都败坏了,现在就算马上发行,也是徒增百姓恐慌,实在不妥。”
  “可若是不从纸币下手,又当如何应对呢?”
  张同敞突然眼前一亮,对天子道
  “臣倒是想到了一个可用的点子?”
  “哦,别山说来。”
  张同敞接着道
  “陛下可知,双柱银洋?”
  朱由榔有些顿悟。
  西班牙殖民者占领美洲银矿后,将在当地开采掠夺得到的白银,全部铸造为银元,银元正面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,北面印有王室徽章,由于西班牙王室徽章两侧有两根显眼的柱子,所以常被人称为“双柱银”。
  根据后世统计,自万历年间到清末,这些西班牙双柱银元开始流入中国,先后超过一亿枚,直到民国年间,在民间都还偶尔有人使用。
  鸦片战争后的《南京条约》,清朝赔款就被指定要使用西班牙银元。
  直到后来,随着清末民国中国白银又大量流出,这些西班牙银元才逐渐销声匿迹。
  他明白张同敞的意思了,咱大明也可以铸造银元嘛。
  张同敞阐述道
  “铸造银元有三个好处,其一,之前的民间银两,用于交易,成色、重量不一致,还要加换算,太过费事,统一铸造成银元后,可以便于交易。”
  “其次,发行银元的工作可以交给国家银行来进行,这样就能迅速扩展银行影响力。”
  “更为要紧的是,发行银元以后,以后还能发行金元,这样币种难以分割,而纸币,可以先逐渐作为两者的辅币来进行,确立辅币和金银币的交换,就能逐渐推广纸币。”
  朱由榔明白张同敞的想法了。
  这年头的银两成分复杂,交易时,还必须先估算成色,而后折算成相当的官银,来进行交易,这个过程非常麻烦,极容易吵架纠纷。
  先发行银元,金元,这种质地均匀的币种,往往能获得市场欢迎,就像西班牙银元,在中国市场就一直很受商人们青睐。
  但它还有个问题,就是只能限于大宗交易,毕竟一个银元对于大商贾而言是个小数字,但对于老百姓而言,就太多了,平时很少用到。
  所以除此之外,还要发行新的铜钱,并确定铜钱与银元的固定汇率。
  可白银数量和铜钱数量从来就不是稳固的啊,怎么办呢?
  这个时候,就需要纸币来介入了。
  作为两者平衡的砝码,发行铜钱不足以匹配白银数量时,就发行部分纸币,来平衡两者比例。
  从而给纸币提供一个空间介入。
  而且朱由榔觉得张同敞想法里还有一个只得深挖的点,只是他自己没有发现,那就是金元。
  银本位过于不稳定,想要逐渐扭转眼下这种被动输入的金融秩序,最终还是要搞金本位。
  但金本位,不是这么好搞的啊……
  因为中国本土的金矿资源并不丰富,倒是东南亚的岛国上,比如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巴新等地有着不少金矿……
  好嘛,绕来绕去,又回到海军问题上了。
  果然,一支强大的军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。
  第64章 银元发行
  任务明确后,财部拨出专款,组织钢铁公司、兵工公司的十余名,专精铸造、冶金的高级工匠,组成铸币技术攻关小组。
 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,在原本武备局于佛山建立的工匠体系下,越来越多的优秀匠人涌现出来。
  按照工部的数据,直到光烈四年初,武备局、矿务局,和下辖的各家工业公司,登记在册的工匠总数达五万七千多人,其中工师以上的中级技术人员,达一万一千多人,匠师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也有近千人了。
  内阁从钢铁公司和兵工公司抽调了近百名金工,作为新建银行下辖铸币厂的底子。
  关于新币形制的问题,张同敞属实是把新闻炒作玩明白了,他拿出三千两银子作为奖金,在《启民报》上发刊,向全社会征集设计方案,并取其中最优秀的五个,每人给予六百两赏金。
  且不说这得到的设计方案好不好,起码这样一来,新币还没发行,在民间就已经有极大讨论度了。
  最后,经过各方衡量,最终三个方案交给了天子权衡。
  第一个直接被朱由榔淘汰,这厮居然想在银元上学习西班牙银币,把自己的头像印上去!
  那成了啥?朱大头?不行!
  第二个方案,则是在正面印有篆书大明通宝四字,背面则是印上年份。
  嗯,虽然比较实用,但好像有些简陋了。
  最后一个颇受朱由榔青睐。
  简单直白,正面以大字印有面额“壹元”,并在两侧以嘉禾纹案,背面则是龙形图案,下方则以小字印有发行年号,并且还在银币侧面巧妙地刻有一些竖纹,作为防伪。
  最终,第三个方案被采用。
  铸币厂花了十几天时间,炼出第一炉钱币,就连忙递进宫来。
  朱由榔坐在案前,打量着手中的银币。
  银币全重七钱五分左右,九成银,在这年头已经算很良心了,市场上绝大多数流通的银两,都远不足九成,许多甚至有五六成的杂银。
  而且采用全银铸造,也未必易于保存,因为白银太软。掺杂了小部分铜、锡以后,除去铸币过程中的火耗、工耗,银行还有少量微薄利润,可以补贴铸币厂的人工成本。
  大概每铸造五百枚,可以收回一枚的利润。
  这个比例已经非常良心了,自从汉武帝铸五铢钱,将铸币权收归朝廷以后,官府铸币向来都是挺黑的。
  经济史里有个现象叫做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也就是说官府垄断铸币权后,会导致民间假币横行,民间大量铸造更廉价的假币来扰乱金融市场。
  但事实上,在中国古代,却往往是“良币驱逐劣币”。
  原因很简单,关键在于货币的本体价值,是否有流通性。
  比如,汉文帝时期,开放民间铸币,不仅没有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反而民间的货币往往比官府铸造的更精美,金融秩序反而不容易紊乱。
  因为古代货币不同于现代货币,究其本质,是贵金属,本身就是一种商品。
  哪怕没有人去规定一枚银元值多少,但铸造这枚银元用的白银,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品,就是有价格的。
  反而是官府为了获得超额利润,将本来只够铸五钱银元的白银,掺杂一大堆廉价金属,然后硬性规定这枚银币价值一两。
  老百姓又不是傻子,当然知道这玩意的商品价值根本不值这么多,自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,私自铸币。
  所以,当有财部官员建议,可以通过铸币,来获取利润,比如,降低钱币含银量,到六成、五成左右,这样每铸五十到一百枚银币,就能获得一到两元的利润。
  但朱由榔还是坚持了尽可能提高银元质量和银含量,这年头的防伪措施本来就简陋,再搞这种手段来敛财,很容易会紊乱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金融秩序。
  一个政权的公信力,远远比每年一两百万的收入值钱得多。
  朱由榔放在手上细看,新铸的银元,在光照下显现出润白色,一般情况下,白银含量越高,颜色越雪白,这枚银元比他之前看到过的西班牙银元还要色泽亮人些。
  银的色泽和钢铁区别还是蛮大的,倒是和锡比较接近,所以还需要其他辨别措施。
  比如硬度比较低,所以用两枚银元相互摩擦,有油润感,但却不会有金属碰撞声,这也是辨别手段。
  除此之外,就是后世影视剧里比较经典的,对着侧边吹气,同样能够区分。
  如果不按照九成银的高比例铸造,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的。
  这样直接就堵死了民间假币的路,除非对方也用这么高比例的白银来铸造,但那还赚什么钱?
  所以朱由榔都不用严厉打击假币,就能逐步达成“良币驱逐劣币”的效果。
  因为官府根本就没打算靠铸币来赚钱,自然也就不怕造假。
  除了壹元以外,还有五钱、两钱两种币值,比壹元要小,印制上也稍简单些。
  但第一批银元还是以壹元为主。
  朱由榔满意地点了点头,对一旁的张同敞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