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郎的天空 > 武侠仙侠 > 帝御仙魔 > 第一百三十七章白鹿洞之谋(中)
  李晔目光闪烁了一下,从恍惚深思的状态中脱离出来。
  苍穹依旧湛蓝,长天仍是浩远,李晔眉宇间的寒霜却已不见,眸中勘破万事万物的锐利光芒,也化作了两汪清澈的潭水。
  空旷的祭坛上,楚南怀和李岘就站在他面前。飞鸿大士坐在一旁的白玉石栏杆上,偏头看着遥远的天际,纯白的衣袂和青丝一同随风轻扬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  几名罗汉肃立在她身后,隐隐将她保护起来,徒然隔空与场中众人对峙。
  圣子圣婴与南宫第一、苏娥眉等人,围在李晔身后,全神贯注的作聆听状。众妖在祭坛前休息,微风平和无害,场中一切都没什么异样。
  李晔看向道袍破旧的楚南怀,道:“那么我再问一遍,白鹿洞的布局到底是怎样的?”
  他说这话的时候,语气并不如何和善,隐有被欺瞒的怒意。
  楚南怀面容苦涩,无奈的叹息一声,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回答,而是示意众人落座。
  等到众人围圈席地坐定,楚南怀这才看着李晔徐徐道:“看殿下的意思,倒是对老道的所作所为,有所怀疑了。也是,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如今殿下势大一方,诸侯皆不能及,各门若有什么布置,只怕也会多针对殿下一些。就更不必说,佛域和仙廷已经和殿下仇恨似海,只怕会不死不休了。”
  李晔轻轻颔首:“的确如此。”
  楚南怀收敛了那副惯有的为老不尊的模样,正色对李晔道:“老道且问殿下,倘若没有此番河东之战,殿下便不会与儒释道兵争雄了?殿下想要独善其身又有何难,若无匡扶天下之志,自然不会进入到天下大争之局中。而殿下既然决定于乱世有所作为,意欲成就功业,那么同争天下的儒释道兵,就皆是敌人,早晚都会碰上,又岂能避免彼此相斗?”
  “殿下若是想要安稳求存,那便不该平定黄巢之乱,建功立业,威重于人前。殿下既然想要手握神器,那么必然要发展壮大,迟早都会成为天下最势大之人。也唯有成为势力最盛者,才能有可能最终廓清宇内,成就大功业!欲成就大功业者,又岂能忌惮被诸方所觊觎?不扫荡诸方,又如何成就大功业?”
  李晔闻言稍怔,随即默然,陷入沉思。
  “没有与天下为敌的胆量,没有与天下为敌的准备,便没有资格参与乱世之争,也没有资格成为最终问鼎之人!”
  楚南怀沉声道,“而势大之人,在被各方诸侯忌惮的同时,也必得四方豪杰争相投效。兴亡相依,不进则退,便是如此。”
  这话无法反驳,李晔肃然抱拳:“受教。”
  楚南怀摆摆手,示意无妨,旋即又道:“殿下想要知道白鹿洞的布局,这有何不可?其实就算殿下不问,此番战罢,老道也觉得是时候将此间之事,和盘向殿下托出。殿下是主,我等是从,各种谋划,自然没有瞒着殿下的道理。”
  李晔期待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  不仅是他,众人皆是迫不及待的好奇模样,包括李岘在内。红孩儿已经急得直扰头,看他火急火燎的模样,只差没扒开楚南怀脑袋看一看了。
  楚南怀不急不缓道:“殿下方才说,若无老道相助,无论是凤歧山之役,还是此番河东之战,殿下都不能胜,只怕早已败亡。所以殿下觉得,老道和白鹿洞显得太过......诡异?”
  李晔实话实说:“非是诡异,而是太强。”
  楚南怀笑了笑:“若是殿下知道白鹿洞的源起,便不会这么觉得了。”
  李晔好奇看了看李岘,心说白鹿洞的源起还能是什么,总不至于对方都不知道吧?若是对方知道,那对方在一系列事件中,又扮演了什么角色?
  面对李晔的眼神,李岘开口道:“白鹿洞起源于鬼谷子,所以门人弟子善纵横、权谋之术,而且兼修百家之长。”
  李晔微微点头。
  但其实这个解释并不能让他满意,白鹿洞每代弟子只有七人,势单力薄,想要搅动天下风云,跟道门为敌相争,仙廷岂会坐视不理?
  而偏偏千年以来,白鹿洞次次都会大出于乱世,仙廷好似并没有把他们怎样。
  楚南怀道:“殿下不必看师弟,此间秘辛,只有每代掌门才知晓。这个秘辛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,殿下先前其实也提到了——我们在仙廷的确有人。”
  李晔释然。
  这个解释很合理,当然,与其说白鹿洞在仙廷有人,倒不如说,白鹿洞本就是仙廷某些仙人,扶持的凡间代理人。
  之前苏娥眉就不止一次提过,仙廷并非铁板一块,也有派系之争。说到底,那是大家的治世理念不同。就如政客政见不同,所以有政争一样,仙廷内部也是如此。
  很显然,广寒仙子、巨灵天神所在的派系,就跟仙廷主流理念不同——也就是跟仙帝不是一伙儿的。否则,他们就不会下界来帮助李晔,这个仙帝的敌人了。
  事实是,卫小庄在李晔的授意下,建立的全真观,也的确跟蓬莱道门完全不一样。蓬莱道门受百姓香火,得百姓供奉,自视为仙门,高高在上,全真观却深入乡野,以帮百姓消灾解难,和治病救人为功业。
  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,楚南怀继续道:“诸位可还记得,千年之前武王伐纣之役?”
  这事当然没有人不记得,红孩儿急不可耐道:“好好的提那么久远的事情作甚,难不成彼时老道你就活着了,还参与了那场大战?”
  楚南怀笑道:“圣婴大王还真说对了一半。只不过不是老道亲身参与,而是教主和其它弟子。”
  “教主?”李晔怔了怔,脑中灵光一闪,忽然福至心灵想到了什么,“难不成贵教主名为通天?”
  楚南怀笑容更甚:“殿下当真是博闻广记,事实的确如此。”
  不过他脸上的笑容很快就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以一声长叹:“只不过那一战教主战败后,就改号为‘泥尘道人’。寓意天地间充满污秽泥尘。说到底,他这就是在骂仙帝,说仙帝一派的人自私自利,不以苍生为己念,把天地治理的一团乱麻,枉为仙人!”
  李晔张了张嘴,哑口无言。
  按照地球上的说法,武王伐纣,也即“封神之役”,是截教与阐教之争,通天教主作为截教教主,最终战败。而究其根由,自然是违逆大势,帮衬无道的纣王。
  但听楚南怀此言,很明显此界的武王伐纣之役,跟李晔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。不过这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,李晔已经习惯了两界的差异。
  李晔思绪飘飞的时候,楚南怀并未停止言语:“当时商纣王雄才大略,不服仙廷对人间的统治,继位为王后,想要重现人皇之治。他意与仙廷划清界限,让人间百姓做自己的主人,破除众生对仙廷的香火供奉,重塑人间秩序。”
  “为此,纣王拆神像,毁道观,并时常公然出言忤逆仙廷。仙帝闻之大怒,派遣仙官下凡,持‘神谕’呵斥纣王,责令其立即‘迷途知返’。纣王当然不会听从,在朝堂上当众撕毁‘神谕’,并轰走仙官。随后,纣王开始处斩那些虔诚侍奉仙廷的大臣。仙廷由是震怒,遂令西岐文王纠集大军,联合各路诸侯,发动攻商之战。”
  “教主素来与仙帝不合,于是号召门人弟子,襄助纣王,与仙廷大战,这便是武王伐纣之役。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,教主战败被囚,门人弟子死伤惨重。”
  楚南怀说这些往事的时候,红孩儿、尤达枭等人,都听得津津有味,一点也没有怀疑的意思,很显然,他们都认为对方说的是事实。
  李晔见状,也唯有继续听下去。
  穿越前,李晔知道的武王伐纣版本,自然是纣王无道,所以被群起而攻之。不过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,所谓成王败寇,历史的真相其实并不那么重要。
  当然,李晔就是随便想想,毕竟此界不是地球,故事的版本很可能原本就不同。
  依照楚南怀的讲述,此界的通天教主,貌似也跟地球上不一样,对方仅仅是仙廷仙人中,跟仙帝政见不合的另一方势力而已。
  楚南怀道:“教主被囚后,本教式微,只能选择蛰伏。大周末年,诸侯并起,自相征伐,王室威严不存,天下再度陷入大乱。于是百家争鸣,共同挑战仙廷统治秩序,是为春秋战国。本教先贤鬼谷子,由此下界开山立派,收受门徒,延续香火,参与天下大争,世间遂有白鹿洞。”
  说到这,事情大体清楚了。
  楚南怀看向李晔:“春秋战国,还没有儒释道兵鼎立之局,而是百家争鸣,乱成一团,这才有本门立身的机会。而本门为免势大,引起仙廷过多忌惮,所以每代弟子只收七人。”
  “七人要争天下,难度非常,自然不能拘泥于哪一门的学问。所以白鹿洞自建立之日起,就是以纵横、权谋之术著称,而且兼修百家之学。也因如此,白鹿洞门人要么不出,出则必然名动天下!”
  言语罢了,楚南怀向众人示意李岘,那意思再明显不过,李岘就是白鹿洞弟子中的典范。
  这个故事让圣子圣婴等人听得如痴如醉,脸上都有十分满足的表情,很是尽兴的模样。
  ......
  从祭坛下来,众妖各自去休息,李晔自然‘鸠占鹊巢’,入住了李克用的郡王府,同行的除了苏娥眉、南宫第一等人,李岘也在其中。
  方经大战,苏娥眉等人都去休整、修炼。李晔在房中默然坐了半响,觉得有些不太自在,索性去找李岘。
  “当年八公山之役,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李晔坐下后就直接问李晔。
  在祭坛上,楚南怀回答他的问题之前,他在脑海里就推理过白鹿洞的布局。在他的想象中,那是另外一个故事。在那个故事里,李晔是被白鹿洞推出来吸引各方仇恨的靶子。
  李晔一度认为,自己的那个推理就是真相。只不过这里面也还有很多疑点,所以他在回过神来之后,才没有直接对楚南怀动手。
  最大的疑点,其实也是李晔得出那个结论的最大的论据:凤歧山之战和河东之役。在这两场战役中,白鹿洞帮助李晔赢得强敌,获得极大成长,也吸引了仙廷、佛域仇恨。
  但问题在于,这两场战役都凶险异常,李晔能成为最后的胜者,其实楚南怀的帮助只是一部分原因,更重要的是,他自身的实力超乎常理。
  这里面有很多变量,是楚南怀也无法预料的,譬如说李晔在凤歧山能手刃那么多释门金刚境,在秘境能和飞鸿大士联手,并且最终“化敌为友”。
  也就是说,楚南怀事先也根本就不能确定,李晔能否得胜。他之所以能胜,是各方拼了性命换来的结果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晔这个“靶子”能不能竖起来,事先根本无法预料。
  而且就事实而言,可能性极小。
  如果白鹿洞的谋划,是把希望寄托在概率如此小的事件上,那白鹿洞也就不是那个“世人不知白鹿洞,天下人杰无师门”的白鹿洞了。
  相反,只有白鹿洞是真心辅佐李晔,打定了主意跟他同奋斗共存亡,楚南怀的所作所为才解释得通。因为同奋斗共存亡,本就不一定成功的。
  不一定成功的事,不能作为前提,只能作为目标。
  那么李晔心中仅剩的疑点,就是八公山之役,李岘是怎么入瓮的。
  李岘的回答格外言简意赅:“因为天子敕令。”
  李晔愣住。
  这个回答当真是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,简单的不能再简单,却又如此真实。
  “大战将胜之际,宦官刘行深带来了陛下的敕令,要我无论如何,必须带回庞勋的人头。”李岘补充道。
  李晔默然。
  对于一生致力于匡扶大唐,生社稷死社稷的李岘而言,皇帝的旨意根本无法违逆。
  这也解释了,为何李岘侥幸活下来,并且修为踏入真人境,再回长安之后,愿意帮助李晔“谋反”,将李俨扶上帝位。
  意识到这点,李晔只能苦笑摇头。其实他早该想到,以李岘的才智,如果真是楚南怀把他引去八公山的,他不会没有察觉,也就不会到现在还跟楚南怀相处。
  李岘忽然问李晔:“对白鹿洞的布局,你怎么看?”